“王伯,您可是长辈,”杨思辰脸色微红,半撒娇半当真地说道,“不带这样埋汰人的!”
“少爷之前也没少在船厂花心思,对船厂的境况也十分了解,不知道少爷打不打算在三宝颜另建船厂?”王大海转移话题道。
“船厂肯定得另外建,而且规模更大”杨思辰说道,“毕竟一旦放弃大明这里的产业,海运就会成为咱杨家的支柱。将来和红夷人在海上争霸,也少不了战船。”
王大海沉思一会儿才说道:“少爷,飞剪式帆船虽然速度快,但是船舷低,船型也比一般的窄一些,很难布置大量的火炮的。同西洋人的战舰对轰时很难占到便宜的。”
“确实如此,”杨思辰沉声道,“不过时下的战船都是木制的,实心铁弹在近距离上确实很容易打穿船板,但是却很难对船体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开花弹太轻,打上去就被船板弹开了,而且起爆时机难以掌控,有的在半路上就炸了,有的则弹开之后落入水中才爆炸。”王大海接着说道。
杨思辰没有接话,自己虽然可以在碧波院少量制备**,但是价格可不便宜,一克**的成本就得一两银子,而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一枚二十四磅炮的炮弹引信至少需要三克**,而一枚生铁铸成的炮弹才需要三百文铜钱,况且按照杨思辰之前的试验,制成的**引信正常起暴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并且炸膛的风险相当高,如此算下来非常不划算。
“王伯,不管怎么说,现在的炮总比过去的拍杆床弩强得多吧?”杨思辰说道。
“那可不一定,”王大海反驳道,“三弓床弩若是用来发射带有小号轰天雷的重矢,一旦钉在船板上炸开,威力反倒比火炮还大。之前在海上,杨家军每条船上都有两三部。不过那东西太难操作了,一台床弩要十个人才能完成上弦,而且一刻钟只能发射五次,实在太慢了。”
“王伯,之前杨家军有多少艘战船?”杨思辰问道。
“大船小船都算上的话也就三十条出头。”王大海停了一下继续说道,“不过都是一千料以上的,老太爷之前的坐船则是一条两千料的西洋船,配有五十多门炮,比咱大明的船强一些。不过西洋人的冶铁技术确实不怎么样,那些炮打不了几次就得修补,后来老太爷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花了五万两银子从闽南买了二十几万斤生铁咱自己铸了一百多门炮换上了。”
“哦?还有这回事?”杨思辰有些意外。
“的确,杨家的老人都知道。半个月前我去了趟铁厂,发觉铁厂所产的生铁比当年的那批从闽南买的生铁还要好一些,今后铸炮倒是不用发愁了。”
杨思辰听到这里没有说话,一直在身后的齐成忽然小声问道:“少爷,咱杨家今后的根基是不是要放在南洋?”
杨思辰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朝王大海看去,见王大海点了头才说道:“不全是,南洋的势力错综复杂,立足一隅还可以,但是要想称王称霸照目前来看确实不容易。所以说南洋只是咱杨家向其他地方进军的一个跳板,只是这事情现在还不能对外说,毕竟咱杨家在松江的地位很尴尬,稍不留神就会让人抓住把柄。”
齐成也知道这事情事关重大,不是自己应该问的。于是也没接着往下说,而是说道:“少爷,可否要在船厂留宿?”
“不必了,去船坞看看就回去。母亲那里我放心不下。”
…………
杨思辰回到府上,陪着郑氏说了会话,然后就开始准备铁厂转让的事情。
原本杨思辰打算就这样把铁厂卖出去就了事了的,不过当杨思辰看完铁厂这三个月的账簿之后却发现了问题——杨家铁厂截止到七月份一共产出了五千多吨生铁,但是仅仅卖出去了一千多吨,自家用了不到一千吨,剩下近三千吨全堆在库房里发霉。杨思辰问过荣光后才知道,大明朝这个时候实行的是盐铁专卖制度,卖铁和卖盐一样需要得到官府许可的。杨家虽然每年都能拿到一些所谓的“铁引”,之前杨老爷都是将其转卖出去换银子的,所以杨家手头并没有留存多少“铁引”,铁厂大量产铁却没有“销售许可证”,堆在库房里又怕有人怀疑有什么不轨之心——生铁在这个时代可是地地道道的战略物资,有铁就能造枪炮之类的兵器,铁厂目前的存货按照大明军队的装备标准如果全部用来造武器的话,足以武装五万人了,而且是以火器为主的神机营的那种精锐!这才是杨老太爷决定尽快将铁厂盘出去的原因。
<font color=red>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font color=red>ge001</font>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